儒学的以人为中心显然是后者而不是前者。
《中庸》特别提出诚,就是从生命的意义上确立自然界生物、化育万物的真实性、实在性,不是在自然界之上安置一个精神实体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,它具有形而上学的意义。
[6]《中庸》第二十六章。神即诚显现于万物,在万物中发生作用,使万物具有生命力,活泼泼地,天地之间充满了生机。所谓普遍的,是指对于一切人乃至一切生命都是适用的、有效的。这种由己及物的过程正是人所特有的,也是人的可贵之处,正所谓仁者人也[24]。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参赞化育 《中庸》 。
天地生物,亦可以说是天地之道生物,自然界作为生命整体,其本性就是生物,就是化育万物,天地之高明博厚,就是一切生命的根源,离开自然界,人的生命从何而来呢?高明博厚之天地,在其永不停息的运行中产生了万物,养育了万物,这就是至诚不息之道。这一理解就是后儒所说的天命流行而赋予人者谓之性。孔子尚未提出爱物的学说,这一学说是由孟子提出的,但在孔子的学说中包含着这方面的内容,孟子只是将这一内容明确地揭示出来并加以发展罢了。
用世固然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特点,用世也是出于对现实的关心。可以肯定的是,它们在山林之中过着一种自由自在而不受人类威胁的生活,为大自然增加了生命活力与生生不息的和谐色彩。孔子说完这句话之后,子贡再没有说话,他是否完全理解了,不得而知。这是人的修养境界与生活态度的问题。
诗中的讽与怨能给人以深刻的感染,使人懂得如何去怨。孔子便说道:山梁雌雉,时哉时哉。
所谓兴,是感发人的情感,从中得到生活启示,从而提高想象力。人的主体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。仁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德性又是建立在道德情感之上的。人们常说,孔子是用世的,是关心现实的,甚至是沽名钓誉的。
天道只是生,生人生物,这是自然的过程。诗中有大量的鸟兽草木的名字。德性有很多条目和内容,但最高德性则是仁德。正因为如此,他才反复强调我欲仁,斯仁至矣[《论语·述而篇》。
行路时则任意摧折树木,践踏花草,还有一点生态意识吗? 二是关于野生动物方面的言论。很值得玩味,它是指野雉的飞行集聚,正是时候,但是什么样的时候,他没有说。
但是,天既不是主宰者,也不是超绝的绝对实体,而是无限运行与创生的自然过程。这就是孔子的下学而上达。
难道不是这样吗?孔子讲这句话时似乎预见到马和其他家畜的命运,因此他偏要不称其力而称其德。这也就是说,作为事实的存在与作为价值的存在实际上是同一的,即整体性的,而孔子所强调的是,自然界不是被知性所认识的对象,而是人的德性的自然根源。其实,孔子并不是一般地发发感叹,而是确有深意,这个深意是不是如同朱子所解释的那样,是指道体之本然或程子所谓与道为体[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中华书局1983年版,第113页。迩之事父,远之事君,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。其最深切的理解和体认就是如下的一段话:天何言哉?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。儒家看待世界的方式,就是将世界(自然界)当作有机生命体看待的,而不是看作与人相对立的机械的物理世界。
但乐不仅仅是一种主观感受,而是天人合一境界的最高体验,以山水为乐,就是这一境界的体现。对于人的生死祸福一类的命运,不像对自然现象那样容易认识(即使是自然现象,也未必都是因果必然性支配)。
] 这虽然是在处境险恶的情况下所说的话,但同时又表明了孔子对德性的看法。当然,孔子对待人与其他生命是有区别的,他首先关心的是人。
学而时习之的习字,实际上是从自然界鸟儿练习飞行得到的启发,反复练习,终于学会了飞行。] 但这并不妨碍仁德即是生于天德。
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仁 天命 孔子 。古人多用松柏比喻一个人的坚强性格和风格,这是不错的。就是说,仁不只是要求人间和谐,而且要求人与自然界的和谐。关于这一点,综观孔子的言论便可知晓。
一层意思是个人命运一类的问题,可谓之命定论。仁者不仅爱人,而且热爱大自然,山水是自然界特别是大地的象征,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与栖息地,对山水的热爱充分体现了仁者的情怀,也是仁者的生命依托。
从后者之中也能引出价值的问题(如前所说),但前者则是直接谈生命价值问题的。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哲学这个概念,如同他并没有提出哲学这一概念一样。
子在川上曰: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孔子之所以主张多识这些鸟兽草木的名字,不是从动物学、植物学的角度去获得知识,而是从中学习人与万物相处的道理、对待万物的态度,山梁雌雉,时哉时哉就是很好的例子。
松柏可说是自然界生命力的象征,也是大自然的创造,它给人类带来了生命的创造活力。从形式方面说,下学与上达,即经验之学与形而上学是一贯的。道家创始人老子否定了上帝之天,建立了道的哲学,他所说的道,就是天道。由川流而见其天地之化,由天地之化而自觉其生命活动,从中便能体会到自然界是一生命流行,人与自然界是一生命整体。
但是,他的最高理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,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。但是,人与人相处的根本原则是仁(仁德的外化),而仁作为普遍的德性,对鸟兽这一类他者,绝不是毫不相干的。
四时是自己运行的,万物是自己生长的,这就是天,不是说在时空世界之上还有一个天。其相同的一面就是,二者都重视天地生生之道,并以此作为人的生命的本源与依归。
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,说明四时(代表时间)、万物(代表空间)就是天的组成部分,四时之运行、万物之生长就是天的存在方式。孔子对野雉所表示的友好、同情与关爱的情感,对其他动物也是同样适用的,再联系到他在垂钓与射猎时的表现,就足以说明这一点。
文章发布:2025-04-05 20:24:03
评论列表
儒学的价值理念中便包含着这层意思。
索嘎